外资私募四年“中国行”亟待破局

2020/6/17 16:53:19   阅读(990)   标签:投资
自2016年6月私募行业向外资开放以来,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已走过四个年头。尽管大部分外资私募的母公司在全球市场拥有不俗的“金字招牌”,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除了少数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其余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均不到10亿元。

2016年6月私募行业向外资开放以来,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已走过四个年头。尽管大部分外资私募的母公司在全球市场拥有不俗的“金字招牌”,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除了少数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其余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均不到10亿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渠道与投资策略的限制也使其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对他们而言,未来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丰富投资策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资管行业中分一杯羹。

26家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

2016年6月,中国证监会宣布,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可申请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包括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在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

由此,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的序幕徐徐拉开。

2017年1月,全球知名资管公司富达国际旗下外商独资机构——富达利泰(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获准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注册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此后,瑞银资管、贝莱德、路博迈、施罗德、桥水等越来越多全球知名资管机构也相继来到中国市场“安营扎寨”。

据统计,截至5月底,共有26家外资机构登记成为私募管理人,管理产品总规模在90亿元左右,其中包括债券基金、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量化基金、FOF产品等不同类别的投资产品。

除了申请牌照和发行产品,外资私募也在不断扩充中国市场团队。“过去一年,我们公司发行了多只量化和投顾产品,公司人员增加到30多人,涵盖了市场销售、投资交易、IT运营、法律合规等完整的前中后台架构。”沪上一位外资私募人士称。

初来乍到“水土不服”

对外资私募而言,本土化是扎根中国市场的必经之路。多家外资私募均表示,十分注重研究中国市场投资者的偏好,会积极推进本土化策略。但这些“外来和尚”在深耕中国市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元胜投资的管理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瑞银资产的管理规模在10亿元至20亿元。除此之外,有2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不到10亿元,其中更有1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不到1亿元,占比41.67%。

针对外资私募发展缓慢这一现状,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表示,首要原因是发行渠道受限。过去4年,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还处于策略打磨、培育市场以及业绩证明的阶段。可以看到,目前外资私募在跟银行、券商等渠道合作过程中没有大力宣传,业绩不对外展示,同时也没有大面积地向高净值个人客户群体推广。

“此外,外资私募在客户培育上也面临困难。境内投资者与外资私募在投资理念、预期回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落差,如何完美契合需要时间来磨合,而外资也需要拿出更长时间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胡泊称。

胡泊表示,与境内私募相比,外资私募除了在量化投资领域存在明显优势,在其余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这也是其产品规模难以做大的原因之一。“私募业务并不是这些有着公募基因的资管机构所擅长的领域,在贝莱德、路博迈、富达相继提交公募牌照申请之后,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外资私募跟随,将发展重心转向公募业务。”一位第三方人士称。

亟待强化自身优势

尽管面临各种发展困境,但中国资管市场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是外资加大布局的主要动力。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外资私募而言,只有将成熟的经营理念、先进的投资流程和风控体系有效移植到中国市场,构建好本土团队,加强自身优势,才能真正从高度竞争的中国私募市场中分一杯羹。

胡泊表示,一方面,外资私募可以加大有关其自身优势的宣传,并将这种优势体现在业绩上;另一方面,外资私募也需要丰富投资策略,朝着多元化、全球化配置的思路发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客服热线:010-82626909
客服邮箱:logistics@orinf.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51号首享科技大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