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乡村振兴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开展乡村建设的历程,重点是总结和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前车之鉴。尽管其它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然而也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这些国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乡村建设领域呈现出许多创造性的亮点举措,很值得我们学习。对路的"拿来主义"也有价值的,比如日本提出的"一村一品"方法,就很有借鉴意义。
1、法规保障,规划先行
无论是欧美各国,还是日韩近邻,乡村建设事业无不是在政府强力倡导和政策大力支持下得以进行的。为了有效推动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规划管全面、管长远、管约束,按照规划进行乡村建设。比如英国,从19 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到"二战"期间以大伦敦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再到"二战"后的新镇建设规划可谓一脉相承。其主旨在于加强小城镇发展,以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良好的大量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其优势在于,避免形成少数大都市因其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而对广大乡村地区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吸血",令"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乡村地区始终保持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活力。[ 齐镭《乡村振兴怎么做?国外经验带来四大启示》,《中国旅游报》2018年9月17 日第A03版]
2、产业振兴,激活乡村自我造血功能
产业振兴是拯救乡村衰败、推动乡村复兴的最重要手段和途径。世界各国在乡村建设中,采取了花样繁多的乡村产业振兴举措,都值得我国借鉴。如,法国的生态农业、西班牙的创意观赏农业、美国的科技农业、日本的"一村一品"等。
比如法国,就成功实现了乡村的现代化。乡村功能与文化的双重复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法国现代化乡村的基本特征。首先,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的承载空间,而被赋予了生产、居住、旅游、生态等多样化的功能。这一转变意味着乡村经济、社会功能的拓展,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从而抵御了农业就业人数减少带来的乡村就业萎缩以及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其次,随着乡村功能的拓展,法国乡村文化历经变迁,最终在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中找到立足之本,由此汲取养分、重拾自信,走出了乡村文化边缘化的困境。[ 李明烨、王红扬《论不同类型法国乡村的复兴路径与策略》,《乡村规划建设》第7辑]
3、彰显乡村独特性,让乡村更像乡村
正确看待和处理城市关系,做到城乡"和而不同",既不同又相融。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如果把乡村都改造得像城市一样,那就是对乡村建设的误解,也是对乡村的无情毁坏。乡村应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这恰恰是城市所不具备的,对城市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实现城乡"和而不同",阴阳平衡,互补互动,相互涵养,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长远繁荣兴盛,人民才会幸福。
比如日本,为解决这种"农村过疏"的问题,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今,日本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的最大成果是复兴了乡村"生境",重振了农民的乡土信心,令其享受到与城市"生境"等同的"硬件"配套和相对更好的"软件"环境,自觉自愿地引领乡村社区积极投身地域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令乡村地区获得真正可持续的生机。[ 齐镭《乡村振兴怎么做?国外经验带来四大启示》,《中国旅游报》2018年9月17 日第A03版]
4、创设乡村金融体系,解决"钱"的问题
直面现实,乡村振兴必须得解决"钱"的问题,科学、长远地解决"钱"的问题。不是给地方、村民一些帮扶资金、补贴资金这样简单,送钱到乡村固然是好事,能满足一时的救济需要,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长远问题,也是不可持续的做法。因此,必须考虑创设乡村金融体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乡村振兴缺"钱"的问题。
参考日本的例子,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由政策性金融与农协金融组成。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由政府依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于 1953年全资设立 ,负责对土壤改良、造林、林间道路、渔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及对维持和稳定农林渔业的经营、改善农林渔业的条件所需资金提供贷款。 70年代中期 , 日本粮食生产过剩 ,扶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成为农业政策新重点。90年代初期, 日本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公库设立"特定农产品加工资金",将资金投向支持增强本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日本农村金融的另一支主力军是农协金融。农协设有信用部 ,其业务以分散农户为单位 ,使得农户能以较低利率进行相互融资 ,业务范围包括会员的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债务担保和国内汇兑交易等信用业务。农协金融机构遍布农村 ,服务工作细致周到 ,经常组织农协职工走访农户 ,坚持常年登门服务。因此,农协储蓄吸收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 ,能够以优惠条件向农户发放贷款 ,而且一般不需要担保。 农户贷款的用途并不限于从事农业生产 ,只要农民需要 ,都可以向农协贷款 ,主要包括: 农业周转资金、生活资金和工商业周转资金等短期贷款、生产性的设备资金和非农业生产投资 ,还有消费型的房屋建设改造和耐用消费品添置等长期贷款。另外 ,政府向农业部门投入的贷款资金和利息补贴资金 ,也会通过各级农协的窗口发放给农户。[ 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5、注重"人"的因素,解决乡村缺"人"尤其是缺"人才"的问题
乡村振兴最终还得靠"人"的力量和智慧,必须发动和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专家、人才下乡支农帮扶,保证乡村振兴的自发性与持续性。
比如韩国,大力激发农民自立自强、勤勉合作的精神。韩国的新村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动力是村民的主动参与。
韩国的新村运动虽由政府倡导,但具体到各项细节上,农民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如负责组织大家行动的指导员由农民自己选出,而里长(相当于我国的村长)只管服务。这些指导员统一着装,除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外,不拿报酬。指导员本身还需要较高的素质,能够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树立标杆,组织、规划、指导各项具体活动的开展。
韩国注重对居民进行精神启蒙、思想教育。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扩展到城乡各地。同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将这种精神不断升华。比如原州市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演变为"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自律竞争",为原州市的新村运动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6、复兴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核心吸引力
乡村美丽宜居生态和乡村独特文化是乡村的两个核心吸引力,是推动乡村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乡村文化既是乡村的独特价值,也是引领乡村复兴的主要动力之一。乡村缺少自己的独特文化,就没有了根和魂,也就失去了魅力。
比如法国,法国乡村的复兴不仅仅是人口和功能的复兴,更是乡村文化的复兴。当今法国的乡村文化首先是基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村物质空间的;其次是"地方精神"的诠释,意在彰显地方的特性,使之拥有不同于城市等其他地域的特色。法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法国乡村尤为注重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彰显,尊重地方内在的固有特征,包括物质空间的特色、象征性的元素、地方的声誉与传统。不同乡村地域依托当地的特征资源逐渐建立起独有的文化意象,并成为经久不衰的魅力源泉。普罗旺斯地区便是文化意象构建的典范。乡间的薰衣草田,古罗马遗迹,中世纪村落,红土城传承至今的天然颜料制作工艺,梵高挚爱的阿尔小城和他笔下的向日葵,这些元素无不源于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继而又融入这一地域图景从而构成"普罗旺斯"这一地区独有的乡村文化意象。因此,可以说,法国乡村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彰显加速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功能的复兴,而乡村功能的拓展又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复兴。[ 李明烨、王红扬《论不同类型法国乡村的复兴路径与策略》,《乡村规划建设》第7辑]
7、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保护和更新乡村社会和文化的有利方式。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城乡交流、提振乡村经济与改善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西班牙,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西班牙是欧洲除瑞士之外的山最多的国家,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西班牙乡村旅游1992代以后快速发展,目前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海滨旅游,成为西班牙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班牙学者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种。传统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在法国,法国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和成熟地,其历史可追溯到1885年。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后,法国已经形成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经验。1955年,法国议员欧贝尔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提议农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并通过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改建乡村的住宿设施。例如,将马厩和仓库改造成便宜的旅馆,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又能为旅客带来浓厚乡土风味的住宿体验,更能吸引中低收入的家庭在周末进行短途旅行。法国乡村有规划整齐的农田和森林、鲜花点缀的乡村小屋、清新的空气、耳边萦绕着的乡间音乐以及浓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法国乡村旅游为游客充分打造了一个梦幻中的田园生活和"乡"的体验,源源不断滋养着其跨越世纪的发展,并向全世界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