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很重要的一点是扶贫产业能否持续发展。
虽然都是扶贫产业,脱贫攻坚期间发展的产业和之前不同阶段扶贫开发所支持的还是有所差异。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区域性的经济增长产生惠及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扶贫开发的项目注重效益,因此往往都是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体首先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群体虽然也都是贫困群体,但他们是贫困群体中的“能人”,因此很多项目相对都比较成功。而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不落一人,在很多贫困村,扶贫项目主要是建档立卡户受益的项目。建档立卡户是过去几年中反复筛选出的乡村真正的贫困群体,参与产业扶贫的这些群体往往都存在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很多产业都是由驻村干部来推动的。很显然,一旦驻村干部撤走,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挑战。
2019年初,在参与了4年的扶贫村的村民大会上,笔者提出河边村需要进入到自我管理阶段的意见。从2015年初开始,笔者在云南省勐腊县的贫困瑶寨河边村驻村扶贫4年,建设了以瑶族妈妈客房为特点的嵌入式的小型会议休闲和自然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扶贫新业态,将河边村的气候资源、雨林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替代了很难提高农民收入的传统农业模式,2019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倍增。但问题是,小型会议休闲及自然教育的市场运营和日程管理都需要专业化团队。过去一直都由笔者带着教师和学生团队帮助村民进行管理。2019年初,村里决定成立合作社,将村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建立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管理团队,一方面带领合作社的成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团队的老师、学生开始系统地培训合作社的青年管理人员,并且一直通过陪伴工作的方式逐渐提高这些青年农民的管理水平。这些管理工作包括客人入住管理、客房日常安全防火和卫生服务、客房分配以及结账开票事宜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河边村的管理团队已经基本上承担起了河边村新业态的日常管理工作。随着团队老师和学生驻村工作的减少,村里的建设工作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扶贫产业的可持续与否关键取决于“人”。驻村干部推动的产业扶贫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未来的乡村管理人员。河边村从2015年初就建立了一个河边青年发展工作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笔者和团队成员一直都与青年发展工作队的成员工作在一起,这一过程中也培养起了村内有积极性、有技术也愿意为集体做工作的青年人。今天,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负责客房服务和水电工程的成员都是在过去建设“瑶族妈妈的客房”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般情况下,很多贫困村扶贫项目的组织管理都习惯由村干部来负责,而实际上,村干部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同时还要做自家农活,所以专职管理村里扶贫产业项目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在河边村与村干部共同商量,选择了几位有文化、出去打过工并参与了建设“瑶族妈妈的客房”的几位年轻人。管理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的业务工作虽然不是每天都要做,但是涉及在接待会议期间安排客人入住、餐饮服务、茶点服务、调试设备、会场布置等工作,同时还要及时修理出现问题的水电、网络,最后还涉及结账服务、开具发票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工作都不是村民所熟悉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对这些年轻人进行培训,同时,这些年轻人本身也需要做家里的农活,管理自己家的“瑶族妈妈的客房”,因此,必须给这些年轻人提供足够的激励。河边雨林瑶家合作社拿出运营额的10%用于激励管理团队。
在驻村干部离开以后,确保贫困村的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多样的。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村民无法将自己的生产与市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没有能力进行销售。我们发现,很多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收获以后都在用名人和地方干部搞电商直播。电商直播可以很好地提高这些产品的知名度,为产品的销售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名人和地方干部不可能每天都为不同的农产品做直播。因此,可持续的产品市场销售是扶贫产业项目在驻村干部离开以后继续发展的关键。对接市场的机制很多,如电商,特别是如果能把农民培养成为懂电商、能开店的新农人,那么,这样的新农人就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公司+农户”也是克服扶贫产业在驻村干部离开以后出现问题的重要方式。“公司+农户”的主要问题是,当出现利润时,公司会利用其优势地位分享过多的利润;而当市场销售不好的时候,又倾向于由农民承担风险。所以选择好能平衡公司和农民利益的机制非常重要。在一个贫困村庄,一般情况下,驻村干部都非常辛苦,每天都在帮助村里找信息、搞项目、拉投资。很多贫困村的扶贫产业项目都是在驻村干部的积极支持下获得的,但是,驻村干部往往忽视了培养村民参与扶贫项目的管理。而这一工作往往意义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