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18/9/9 14:30:12   阅读(1370)   标签:农业信息化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农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稳步地提升,造成了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市中就业,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口还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如此一来,就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同时,因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化,导致许多农田被征用,土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从而加大了农业开发的难度。在此情况下,一定要结合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状况,把互联网和农业产业紧密地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全力确保农业供给,最终极大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

1  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网络技术和新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而且能够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也就成了社会各界均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因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提升,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还不够发达,因此,农业信息化如果要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好地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就一定要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从而能够解决农业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实际生产效率,推动我国新农村创建得到更大的成效,而且还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拓展我国农村地区对外进行沟通的范围,切实推动我国新型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与应用,以实现我国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创新的基本特点

科技开发能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所投入的成本相当高。当前的农业信息化创新一般是以高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但是在具体的技术创新当中必须要有极大地投入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开发。二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发展有所差异的是,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相互间具备了一种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彼此渗透。三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实施创新之时,就会出现具体要求与需求间的相应矛盾,这就展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创新之差别。四是在科技大发展的步伐下农业信息创新具备了强烈的移动互联特点,也能够展现集成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之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的重点将从基础建设转至资源整合上,运用资源上的改进配置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更好发展。同时,还要依据农业产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特点,逐步从单一信息化创新转到全产业链信息化创新上,在此进程之中,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也会出现新变化。

3  “互联网+”视野下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相当滞后。农业信息化无法脱离固有的网络设施。如今,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东部地区的农村已经基本上做到了网络进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比较好,然而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网络覆盖率相当低,部分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不但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非常少,而且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方面的信息,通讯能力不够强,信息的来源过于闭塞,从而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当然,农业信息化创建还会被当地交通环境所影响,那些交通比较发达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状况较好,但我国大量农村地区的交通太过滞后,从而影响到了信息化物流链之建设。二是专业化人才数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我国的总体农业信息化专业化人才数量不够充足,信息化只是比较含混的概念,部分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这不仅和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会被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方式所影响。不仅高层次的技术类人才十分缺乏,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发的能力大大落后于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在农村地区的基层信息化技术操作者中,相当多的来自于当地农村地区,通过短时间培训与学习即可上岗,从而掌握了基本的操作以及分析等能力,然而在互联网数据处理、信息搜索等内容上,都没有能够实现农业信息化要求,由于能力上的差距,造成了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等能力不强,部分信息化人才因为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而导致信息技术无法适应于现代农业产业化运行规律。三是信息化运营意识不强。农业产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在传统意义上的农耕经济之中,精细化耕作是提升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方式,所以大量农业生产者尚未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重大影响。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家庭成了实施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式,而小规模生产则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留存在意识当中的陈旧思想则是阻碍我国农业信息化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我国农村地区处在较为闭塞的环境下,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难以把自身的耕作和互联网之间发生联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农产品生产以及营销的形式尚未被全面接受。当然,我国农业种植布局与农产品加工、储存与保管等环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广大农民群众尚未得到信息化之实惠也是造成其缺乏信息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互联网+”视野下的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模式

4.1  推进农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要积极实施好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化平台以及农村地区基本通讯网络建设以及相应的改造工作,健全乡镇地区的基本信息化建设,并且不断向村庄与农户加以延伸,不断创新更为齐全与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络以及商务经营平台。因为平台需要相应的电脑与SIM卡等信息化终端,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平台进入到全面化与常态化。要通过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设备升级工作,从而真正做到网络到户,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网络的接入水平,拓展普及与运用的范围。通过全面整合农业信息化资源,在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的前提下,让电脑和宽带能够进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创新农村地区移动通信设施和农业信息化系统工作,推动网络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通过实现农村地区的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以及通讯网等三大网实现充分融合,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网络承载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民群众的生活朝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加以发展。

4.2  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

要积极推进农业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团队建设,分别依据不同层次与类别,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为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充电。要积极依托高校、工业园区、开发中心以及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育基地,不断推进高档次人才建设。要积极健全青年人才成长体系,创建培训基地,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思想沟通以及后勤保障机制,提升青年信息化人才所具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其在农业信息化之中得到持续进步。要切实形成人才第一的理念,积极选拔与重用各种潜在性人才。在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中,技能型的人才精通信息化技术,同时还具备了很好的创意,可以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扎实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兢兢业业的钻研精神,让其能够积极创新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型人才具备了勤奋爱岗、求真务实等特点,应当为其安排内务性质的工作,能够以足够的精力和人格魅力,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高端型人才则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与才智,要积极创建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激励体系,全力支持其研发出更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以及高端信息化产品。

4.3  培育农民群众的经营意识

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提高宣传工作的力度,让农业领域的生产者积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对农业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此一来即可全面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切实扭转农民群众的经济意识,从而更好地吸收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信息化农业的先进观念。要切实掌握网络信息的发布、接收以及搜集等途径,全面了解虚拟型经营形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还可运用视频资料进行播放传播,让农业领域的基层生产者能够得到农业生产的各项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应当对现代信息技术有充分的自信心。当然,政府机关还可使用试点形式,塑造农业领域信息化生产之典型,应当以生产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积极试点,运用相互合作的方式,全面安排农产品的结构、生产、管理以及采收等内容。在各生产环节之中,应当认真实施农业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工作,并且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实施包装、保管和加工等各类环节,如此就会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农产品所具有的具体附加值,进而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产品进行销售的市场竞争能力。具备了示范性质的试点与推广,能够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能力,从而在认识到信息化生产的实际成效之后,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大力推行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随之也得到了加快,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甚至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片刻都无法离开的重要内容。同时,互联网+还能为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的更好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能够极大地消除农民群众所固有的传统小农经济思维方式,更新其思想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延伸,让信息这一非常珍贵的资源能够注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实现互联网和农业产业开发的全面结合,以求拉近农业信息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为创新我国农业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内部学习,请勿转载)

客服热线:010-82626909
客服邮箱:logistics@orinf.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51号首享科技大厦1005